当前位置:首页 > 设备检维修 > 炼化企业以预知维修为导向的设备完整性管理

炼化企业以预知维修为导向的设备完整性管理

发布时间:2023-09-14

中国石化武汉分公司 创造性提出了以预知维修为导向的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三维实践架构,发明预知 维修技术工具成功应用,设备管理业务全流程数字化处理,建立设备关键绩效指标体系,配套完成 “专业管理+区域协同”两级矩阵组织架构改革,有效植入设备完整性管理信息平台。

一、炼化企业以预知维修为导向的设备完整性管理的实施背景

(一)炼油化工行业设备管理对于安全平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流程行业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产品和工艺流程比较固定,受生产能力的限制,只有满负荷长周期运行,企业才能降低成本,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实力。炼油化工流程企业,更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生产的特点。装置生产工艺技术复杂,反应介质物料危险,设备运行条件苛刻,个别事故会迅速影响全局,进而突发灾难性事故。炼油化工百年十大灾难事件记载:1988年7月6日英国北海钻油台大爆炸事故,技术人员在例行检修安全阀时因忘记更换其中一个,导致天然气泵开泵时引发爆炸,造成167名工人遇难,300个工作平台被烧毁,损失34亿美元;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故,当装有巨毒物质的储罐超压泄漏之时,安全保护设备不是故障就是被关停无法投用,事故造成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所以说,装置安全生产,设备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测算,一个小型规模炼化企业,生产周期延长一天的产值保守估计为500万元,但若发生设备事故造成全厂停工,即使忽略安全环保风险和直接经济损失,仅用于调整开工恢复生产的费用也至少需要500万元。炼化企业多以故障维修为主,预防维修为辅,故障维修这种“随坏随修”方式造成的损害不可控,极易造成“失修”,预防维修因维修周期确定缺乏科学依据,极易造成“过修”。装置开与不开,设备修与不修,通过实施以预知维修为导向的设备体系各要素协同优化,能产生巨量的成本效益比较优势。炼油化工流程行业设备管理的使命,是确保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经济运行。

近几年,炼油化工行业景气回暖,继续向扩产能,深加工方向发展。一方面,企业规模更大,资金技术更趋密集、装备自动化水平更高,另一方面,企业追求安全、质量、效益,也需要安稳长的装置运行周期,控制资源成本,提升管理绩效。驾驭新时代,面对新问题,设备管理需要武装新理论,新体系,新目标,新要求。

(二)国际先进炼化企业的设备管理实践为企业提供了借鉴经验

美国维护和可靠性专业协会发布的维修模式发展报告指出,常规维修模式资源花费占比为故障维修55%、预防维修31%、预知维修14%,采用可靠性技术优化预知维修模式的资源花费占比为故障维修8%、预防维修32%、预知维修60%。由此可见,预知维修是实现科学设备管理的立命之本和必由之路。国际先进炼化企业设备管理经历了由故障维修到预防维修方式的转变,应用前沿的风险评估技术,装备先进的监测检测手段装备,已经进入基于风险的设备设施完整性管理的现代设备管理阶段。

预知维修模式的长效运行,有赖于一套完善科学的设备管理体系“保驾护航”。相比较“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HSE)和 “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设备管理支撑性的理论体系与标准规范较少,“设备完整性管理”是仅有的被英国标准协会(BSI)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标准规范。1992年,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署(OSHA)颁布了高危害化学品过程安全管理办法(PSM),首次提出设备完整性(Mechanical Integrity,简称MI)理念。201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同意接受设备完整性管理系统为ISO55000,于2014年1月15日发布。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设立十大要素,秉承“风险管理+预知维修”的特色,通过采取技术措施和规范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整个装置中设备运行状态的完好性。

国际知名石油公司在设备完整性管理相关领域有不同形式的应用。BP公司实施了承压设备完整性管理(PEI);Exxon Mobil公司应用运营完善管理体系(OIMS)和可靠性系统(RS)。国内“三桶油”的设备完整性管理也在积极推进,中石油管道公司针对管道线路及站场建设开发了设备完整性管理系统,中海油在上游业务层面开发了设备完整性管理系统,中石化各炼化企业也自主探索各具特色。但是通过国际国内查新调研,尚未有设备完整性在集团(企业)层面全系统、全要素、全流程推进的成熟范例。

(三)落实集团部署,促进设备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十年前,武汉石化设备管理也曾处于“低谷”。2008年之前,企业完成了改制重组、减员分流,原属于母体的机电仪静四大车间共100余名一线设备技术人员改制划拨成立独立的维护保运单位,转出的技术骨干占到企业全部设备人员的60%。母体企业内部,设备部和车间设备人员减员1/3。近千万吨的炼厂,数千人的企业里,电气、仪表专业工程师只有1-2名,动设备、静设备专业工程师也是屈指可数。2008年,企业实施油品质量升级改造一期工程,新建四套主体装置相继投用。当时流行的“最低价中标”策略使部分设备的采购出现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设备人员严重不足,让设备前期管理有名无实;装置设备操作人员基本功训练滑坡严重,连最简单的开停泵操作都不知道;维护保运单位定位“甲方乙方”,主动介入设备维保检修的积极性不高。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四套装置开工阶段设备故障频发,还出现了几起机泵泄漏着火装置停工事故,在集团的设备专业排名垫底。痛定思痛,主管设备经理策划猛药治理,一是与维护保运公司达成“分工不分家,分离不分心”的互赢共识,目标一致搞好设备工作;二是“恶补”操作工基本功训练,设备人员逐个装置开设现场讲堂,为每个操作工讲设备原理讲操作要点;三是增上泵群离线监测系统,建立设备机械运行参数波幅预警机制,设备人员发布制度执行标准,操作人员和保运人员各自每2小时巡检采集机泵运行参数上传系统,状态监测人员实时监测分析数据,发布预警信息,设备检修人员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动。“组合拳”的效果立竿见影,尤其是泵群离线监测系统投用后,再未发生机泵恶性事故,武汉石化设备预防维修工作也由此全面起步。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武汉石化设备预防维修已经成为集团的“名片”,但同时也遇到了发展瓶颈。2011-2013年度预防维修年增加投入200万以上,设备故障率在低位持平,并没有因为投入的增加使得故障率得到持续的显著改善,预防维修面临转型升级。设备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拿行业内一位设备专家的说法,是“局部有亮点,整体不成体系”。2014年,公司设备管理顶层设计,在“设备预防维修”的基础上,提出了“跳出设备看设备”、“管设备要管设备操作、管设备运行状态、管设备运行环境”等系统化管理理念,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分步推进以预知维修为导向的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而在实际落实层面的上又面临诸多困难。企业设备组织架构一直固守公司-车间的直线职能制,即使人均管控设备台件数从几十台到上千台,也没有变化。设备人员平均年齡43岁,一半人员专业不对口。车间设备员深陷联系、开票、领材料三件事,整日里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基于设备风险和可靠性的预知维修工作尚未开展,预防维修仍以经验判断为主,定量分析缺乏大数据支撑。设备全过程管理实质上仅管到了设备投用的“后半生”,对“前半生”的干预影响有限。与此相对应的设备评价指标,仅关注设备本体的“完好率”、“故障率”、“泄漏率”,不具有体现设备管理全局意义上可靠性、经济性评价作用。装置长周期运行水平为三年一修,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有差距。“炼油就是炼设备”,企业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设备管理体系,整合优化人员、技术、管理各个要素组成,确保装置安全平稳生产,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局部有亮点,整体不成体系”,这一现象在集团也同样存在。中石化各炼化企业在长期设备管理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好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模式,如武汉石化预防维修模式,赛科公司BP管理模式,扬巴公司巴斯夫管理模式,扬子石化杜邦管理模式,广州石化TnPM管理等,但这些模式存在个性化强,不易复制的特点,更难以在集团层面对设备管理业务进行统一监管,数据计量和比较评价。集团也迫切需要一套科学的设备管理体系,武汉石化“敢为人先”,迎难而上,成为了首个试点推进单位。

二、以预知维修为导向的设备完整性管理的内涵和做法

(一)创建设备完整性管理三维框架,建立设备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1、创建设备完整性管理三维整体框架

武汉石化在集团的支持指导下,与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协同配合,自2014年开始,创造性提出了以预知维修为导向的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三维实践架构,发明预知维修技术工具成功应用,设备管理业务全流程数字化处理,建立设备关键绩效指标体系,配套完成“专业管理+区域协同”两级矩阵组织架构改革,有效植入设备完整性管理信息平台(图1)。公司设备领域人员轴、技术轴、管理轴三维融合,初步实现了设备管理标准化、标准程序化、程序表单化、表单信息化,致力于最终实现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全方位的设备管理。

图1: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三维架构模型图

2.建立设备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过去,国内炼油化工行业通常以“完好率”、“故障率”、“泄漏率”来评价设备运行状况。“三率”数据的申报统计过程,设备人员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数据公正性难以保证。“三率”的取数基数为数十万百万台件的设备,数据准确性难以核查验证,即使准确,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评价设备整体的管理水平,更不能做到与其它企业同等可比。目标陈旧,管理初放。

受集团委托,武汉石化成立了“设备关键性绩效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组,对国际国内炼油化工行业设备管理领军企业进行了广泛调研,发现取自企业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物资部门的经营数据来测算设备关键性绩效指标,反而可以总揽全局,客观公正,计量精确,全球可比。国际能源企业多采用“装置可靠性指数”指标,依据装置设计能力与当期实际的加工处理量,计算装置设备的可靠程度。国内有企业采用“千台机泵密封消耗量”指标,用物资出库的机械密封数量来评价机泵整体的运行水平,也具有借鉴意义。项目组经过调研分析比较,提出了一整套设备关键性绩效指标体系的研究报告,将设备关键性绩效指标拆分至集团级6个、企业级9个、专业级42个、车间级若干(图2),给出了每一个指标在每一级的计算公式、计算方法和计算频次,以保证每个指标的数据来源客观准确,统计口径同一,指标精算准确,层层递归递进。设备关键性绩效指标既可供企内统计分析调整决策,也可供企外全球同业同等可比。

图2:集团公司级设备管理绩效指标

该套设备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已被集团确认为“炼化企业设备完整性管理绩效指标体系”,并于2017年1月发布文件正式实施,集团旗下企业每年报送设备关键绩效指标完成值,作为设备综合绩效考评的重要因素。

武汉石化设专人专岗监控、计算、发布“设备关键绩效指标月度报表”。“仪表实际控制率”是从设备角度体现装置现代化程度和装置平稳运行率的重要指标,起初计算指标值偏低,设备部联合生产调度部门共建“仪表自控率监控平台”,从只监管仪表控制系统回路的当前状态调整到监管仪表控制系统回路的累积投用时间,推升“仪表实际控制率”达到集团的领先水平。统计近三年装置可靠性指数、维修费用指数,对标国际知名能源公司,处于较为先进水平。

(二)组建“专业管理+区域协同”两级矩阵组织,提升设备人员技术实力

适应国家油品质量升级的要求,武汉石化近十年大力发展装置深加工能力,装备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固定资产总值成倍增长。与此不相适应的是,设备人员数量没有增加,人均管控设备台数愈千台排名集团第一。设备人员技术能力堪忧,平均年龄43岁,文化程度偏低,半数专业不对口,工作效率较低。企业设备管理组织体系一直采用直线职能制,公司-车间两级扁平化管理,设有设备经理(副总),设备部行使设备管理职能,车间设置设备主任和1-2名设备员,人数精干,但业务却无法精干,“上就一根针,下有千条线”,设备员长期被车间当做“万精油”调用,日常工作是忙忙碌碌又碌碌无为。随着机电仪维修业务的改制分流,设备专业管理面临后继乏力,难于落实的窘境。

组织架构创新被誉为最经济、取有效的创新方式。企业为强化设备专业管理,同时也为构建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提供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和技术保障,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以设备技术支持中心建设为核心的设备组织架构改革。在设备人员总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采取导师制、调任制、轮岗制、派驻制,以及组建团队等多种方式,充分盘活设备人力资源,历时两年的试点和推广,建成了“专业管理+区域协同”的两级矩阵设备体系组织架构。

设备技术中心成立之初,只有一位从设备部调任的30岁女主管担任“光杆司令”,可靠性工程师的队伍从哪里来?找企业要新增编制是不可能的,找车间“抽血”骨干设备员,车间主任不愿意。企业设备经理到车间做工作,承诺按“1:4”反哺,即现在输送1名年轻好学有经验的设备员给中心,1年后中心将派驻动静电仪4名可靠性工程师服务车间设备管理。这样,队伍开始艰难集结。然而,刚到任中心的可靠性工程师却开始抱怨自己成了“空气”,设备部和车间的设备业务完全插不上手。设备领导一方面强化他们“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自我意识,一方面部署安排全方位的业务培训。为可靠性工程师指定设备部高级主管导师带徒,送维护保运单位进行设备维修实操培训,与中国特检院合作量身定制“设备风险与可靠性技术培训班”课程,规定可靠性工程师实行片区轮岗,两年内必须走遍全厂。从车间调任中心的设备员们自述,以前是90%的工作时间用来做杂事,现在是90%的工作时间用来钻研业务还不够。1年后“反哺”给车间的4名可靠性工程师让车间设备主任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设备技术支持中心成立3年,可靠性工程师20人,平均年龄33岁,全部大学本科学历,已经输出了4名设备主任。中心已成为车间设备员心之向往的地方,也令兄弟企业设备部门羡慕不已。

同样,企业对车间设备员也提出了“先取证再上岗”的更高要求,首次自主开设“设备技术岗位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入职三年以上大学生范围内“海选”后备的设备现场工程师。本着自愿学习、宽进严出的原则,设备部组织专家自主编写课程教材,自主授课考试。88名学员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经过3个月的严苛学习培训,有22名优秀人员通过考试,现已全部带证上岗。

“专业管理+区域协同”两级矩阵设备体系组织架构为(图3)

1、设备部配备动静电仪专业工程师队伍,邀请企业内外领军专家组建动静电仪设备专家团队,负责企业设备管理顶层设计和总体策划。

2、新成立的设备技术支持中心,组建动静电仪可靠性工程师队伍,派驻到各片区服从设备主任管理,增强车间设备专业技术实力。

3、车间原有设备员变身现场工程师,专注辖区内设备现场管理。

4、维护保运单位为各片区派驻片区经理及动静电仪维护工程师,服从各片区设备主任管理,增强车间设备专业技术实力。维护保运单位组建动静电仪设备维护团队,配合企业设备检维修各项业务顺利实施。

5、“区域协同”矩阵中,企业将若干车间划片形成五大片区,由设备主任主持片区设备管理工作,除直属车间的现场工程师之外,另接受设备技术支持中心派驻的动静电仪可靠性工程师,维护保运单位派驻的动静电仪维护工程师,组建成立区域团队,负责执行各项设备管理制度。

6、“专业管理”矩阵中,动静电仪不同专业序列的专业工程师、可靠性工程师、现场工程师、维护工程师组建专业团队,负责本专业的设备可靠性管理,统一推升各片区设备管理水平。

图3:“专业管理+区域协同”两级矩阵设备组织架构图

企业“专业管理+区域协同”的两级矩阵设备体系组织架构运行已近两年,专家团队、专业团队、区域团队、维护团队组编的“四大专业团队”,专业工程师、可靠性工程师、现场工程师、维护工程师组编的“四大工程师队伍”分工负责、协同配合。设备主任由以往仅领导1-2名设备员,到现在增配8名派驻的专业工程师,使得设备管理重心顺利下移,在片区做实了技术中心、成本中心、维护中心。设备信息沟通流转顺畅,设备专业技术人员成长迅速, 设备可靠性管理蔚然成风,设备KPI指标全面向好。

(三)开发应用预知维修技术工具,探索预知性维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炼油化工流程行业恶劣的生产环境和对设备长周期连续运转的苛刻要求,决定了设备维修方式选择的重要性。故障维修是底线,预防维修过度易造成“过修”,而要在合适时机对设备进行适度修理,实现预知维修,却是“知易行难”。国际上普遍使用基于风险的可靠性技术(RBI、RCM、SIL)等,引领设备维修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国内此类技术大多依靠外部咨询公司和科研机构通过项目的形式生搬硬套,企业严重“水土不服”。这类技术存在固有的特点,只能在装置停工、设备停修时才能进行失效分析,仅能静态表征设备当前的失效状况,这有悖于预知维修的初衷。

武汉石化从2008年起步实施设备预防维修,机泵4000小时强制加换油,16000小时强制检修,每2小时巡检点检专检“严防死守”,使装置生产“转危为安”,但这并不能化解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比如,当机泵到时间需要安排检修时,车间是犹豫的,开得好好的机泵为什么要修?规定2小时一次巡检,经过计算在某些车间没有预留一刻休息时间,当设备部提出“减负”改成3小时一次巡检时,车间是拒绝的,因为不盯着不放心。如果有一套设备智能维修的专家系统就好了。

企业自主创新,转动设备专业发明了动态可靠性为基础的预防性维修系统 (DRBPM)(已取得发明专利),在RCM技术理论基础上,收集近十年机泵历史缺陷数据、故障检修数据,比较设备实体静态特性数据与动态机械运行数据,建立设备动态可靠度与设备关键性评价矩阵关联,加入设备运行环境工艺参数等约束条件,利用网络技术和大数据运算,进行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评估,从而智能推送设备维修策略。车间通过这套智能专家系统,可以随时知道哪台设备,因为什么原因建议修理,甚至是修理方案的推荐,再进行人工现场复核,最终确认是否执行预知维修计划(图4)。

DRBPM系统 2014年投用后即受到热捧。系统监控企业全部2500台机泵,年推送故障预警50项次,年推送预知维修计划500项次,实际执行预知维修计划达75%以上。高温重质油泵一旦泄漏立即会引发火灾事故,一直是炼化企业设备人的“梦魇”,自DRBPM系统投用以来有效杜绝了此类事故的发生,仅在2017年系统就成功预警了两台高温重质油泵的设备运行劣化趋势,及时安排维修消除了重大设备隐患。

受这种动态可靠性为基础的预知维修思路的启发,DRBPM系统内涵越来越丰富。2016年系统功能扩展,实现了全厂电机的预知维修。2017年系统增加了往复式压缩机子模块,监测对象细化到设备零部件级别,实现了往复式压缩机能效实时测算和预知维修。静设备专业建立了换热器能效监测平台,通过实时监控,推送换热器预知维修策略,电仪专业也正在创设以电仪设备寿命管理、状态监测、故障统计为基础的预知维修工作平台(EITPM)。

图4 DRBPM平台预知维修计划推送清单

秉承“预防胜于治疗”理念,采取“预知维修为主,预防维修为辅,尽量减少故障性维修”的策略,企业走出了一条“积极探索—逐步展开—巩固成果—再深化提高”的设备维修特色之路。坚持制定目标策略、编制工作计划、检查督促执行、总结调整目标的PDCA循环,设备预知维修工作的策划、执行、总结、改善得以形成良性循环。选择炼油主要生产装置1000台主要机泵设备, 2012、2016两个大修年前后三个生产期间半年数据对比,实施DRBPM以来,预防维修总量锐减后保持常量,预知维修(2014年开始)总量略减更为精准,故障维修锐减后保持低位(图5)。

图5 三年三种维修类型次数对比统计图

(四)完善业务流程,构建设备完整性管理信息平台

1、设备业务全流程数字化处理

驾驭百亿资产,管控好十万台设备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验收、投用、检修、改造、报废的每个阶段,必须整肃设备管理实践业务中的“散、乱、杂、碎”。进行设备管理业务全流程数字化处理,是提高设备管理绩效的必由之路。通过设备管理标准化、标准程序化、程序表单化、表单信息化处理,可实现不同的人干同一件事,执行同一流程,遵照同一标准,达到同样结果。

(1)蓝图、要素、分工解构。依据设备完整性基础理论和三维实践架构,蓝图设计确定以设备业务流趋动,职责权限分配至“人员轴”的部门岗位,技术工具支撑通过“技术轴”集成处理,设备业务在“管理轴”进行要素解构。设备业务细分至三级要素(17个一级要素,56个二级要素,82个三级要素),将相对弱化的前期管理、风险管控、变更管理业务也以要素的形式列入。每个要素进一步解构到制度、流程、表单层面,满足业务数字化处理的需要。

(2)制度、流程、表单设计。承接管理要素的解构要求,将设备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与规范、操作规程、设备说明书的内容逐一归集到管理要素。编制了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业务流程图册,完成全部作业文件的修编工作。逐个要素模块编写说明书,包括制度文件,工作流程图,输入输出表单,以及跨模块跳转逻辑图。

(3)优化设备前期管理要素。武汉石化统计,新建装置70%设备故障是由于设备前期管理不到位引起的。传统设备管理模式,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职责归口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门,设备部门通常只能管到设备投用的“后半生”。设备管理部门被动介入项目前期管理,甚至缺位,使设备先天不足的缺陷带到设备使用阶段,对生产造成极大负面影响。企业2008年油品质量升级改造一期工程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深刻。为此,在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设计中,特别优化了设备前期管理要素,明确了在设计、采购、安装、试运各阶段,设备部门的主要控制节点和工作内容,通过抓关键环节把控设备“前半生”的质量,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的设备全过程管理。具体到流程设计上遵从各主管部门的原有业务流程,但在设备管理和技术管理上强调深入参与,主动在我。2012年,企业油品质量升级改造二期工程项目开始实施,由设备部专家组建成立了项目部质量管理部,发布《项目管理手册(质量分册)》,对材料复验、防腐保温、焊接质量验收、转动设备安装试车等提出了细致的执行标准,严格设备技术协议签订,设备采购阶段加强监造和“质量飞行检查”,施工阶段加强安装质量和试车过程质量控制,项目一次开车成功。新上制氢装置为国内最大单套制氢处理量达到80000Nm3/h,新上加氢裂化装置使装备压力上升一个量级达18MPa,国内第一台液力透平与加氢进料泵国产化成套技术成功得到应用,装置第一“达产年”就实现了“四年一修”长周期运行,油品质量升级改造二期工程获得当年“国家优质工程奖”。

(4)创设故障强度分析方法。企业贯彻设备为生产服务的理念,创设了设备故障强度分析方法。将设备故障对生产造成的影响从无到有直至全厂停工,设6级并赋予不同的强度扣分,对四级强度以上的设备故障,完成故障报告和根原因分析,每月统计通报。年度扣分结果作为设备各专业的重要绩效评价指标,与设备专业团队负责人的奖罚直接挂钩。企业也已将故障强度纳入设备对生产平稳率贡献的重要绩效评价指标。

(5)应用风险评估矩阵。设备完整性管理强调以风险管控为中心,风险评估工具得到广泛应用。设备专业团队定期组织隐患排查,全部问题通过风险评估矩阵进行风险识别,对风险进行分级管理,确定出高、中、低类风险,分别制定整改措施和风险预案,跟踪闭环管理。

(6)增设业务待办提示。特设定时性工作提醒、待办提醒、事务超时统计、在线审批推送等功能。方便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处理的同时,也能实现设备业务落实情况的监控检查。

企业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设备部门积极争取,促成了企业“质量、环境 、职业健康与安全、设备完整性、能源、两化融合”管理手册的统一发布,确立了企业内部设备完整性与质量、安全同等重要的体系地位。

2、构建设备完整性管理信息平台

武汉石化构建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的落脚点选择了信息平台建设。关键路线为,按照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三维实践架构,以风险管控为中心,以“可靠性+经济性”为原则,以全生命周期运行为主线,以业务流程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管理与技术的融合,构建武汉石化设备完整性管理信息平台。

(1)平台与设备管理流程融合。设备完整性管理平台通过业务流程趋动,将各要素各模块串接起来,在线完成即定的某项设备管理实践业务,过程资料全部留存备查。如发现设备缺陷时,在“缺陷管理”模块登记,属于设备隐患则在“隐患排查”模块进行风险评估,属于中度风险则进入“风险管控”模块进行管控,若需要检修处理则进入“检修维护”模块创建工单,直至工单完成,缺陷消除。

(2)平台与设备组织架构融合。与设备组织架构相适应,对各层级的专业工程师、可靠性工程师、现场工程师、维护工程师进行角色授权,以完成线上特定设备业务。

(3)平台与设备管理技术工具融合。设备完整性管理平台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特点,支持接入设备各专业的技术分析工具,集成已有的设备管理系统,已有功能不重复开发设计。企业设备完整性管理信息平台已经完成泵群离线监测平台、动态预防性维修DRBPM系统、实时生产数据采集系统、ERP/EM模块的数据共享交互,可随时进行设备关键绩效指标的自动测算,跨多个系统实现了设备预知维修计划的自动生成、审批确认、处理执行的工作流程闭环管理。

(4)开发自动监控工具。设计开发基于设备完整性管理平台“事件数”、“流转期”、“处理率”、“参与度”的多维度自动监控,实现对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的自我审核、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状况的定量评估。

三、以预知维修为导向的设备完整性管理成效

(一)企业实现长周期安稳生产

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成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石。企业推进以预知维修为导向的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以来,未发生因设备原因引起的非计划停工,在集团率先实现了“四年一修”奋斗目标,企业连续3年被评为集团公司和省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企业连续3年设备专业综合排名在集团名列前茅。产品保质保量、稳定供应华中地区,辐射全国,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设施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突发故障基本杜绝,现场“跑冒滴漏”基本杜绝。企业每年“公众开放日”接待周边群众和高校师生,环保接受地方监管“零投诉”,厂区内白鹭信步,外排污水池成为锦鲤乐园。企业日益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绿色工厂”。

(二)企业修理成本节约,经济效益显著

1、装置长周期运行创效。企业2012年到2016年期间,首次实现四年一修,成为集团首批试点完成“四年一修”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且在装置检修前夕,设备运行劣化趋势仍不明显,得到集团高度评价并推荐下一周期试点“五年一修”。以平均大修周期60天计,可增加有效生产日5天/年,估算仅此一项可实现利税增加值1.3亿元/年,实现利润增加值1884万元/年。年节省开停工费用500万元。年节省大修费用1667万元/年。企业由于装置运行平稳,设备损坏程度相对低,同时通过科学制定检修计划,合理控制检修深度,运用先进检修技术等措施,在增加四套装置检修工作量的情况下,2016年大修费用同比2012年节约了3000万元。

2、装置生产运行平稳创效。企业设备突发故障逐年减少,生产运行平稳,未发生因设备原因造成的非计划停工。设备问题对生产的影响(故障强度测算)逐年减少,造成的价值漏损逐步降低。

3、维修成本降低创效。预知维修带来故障损坏程度降低,备品备件消耗减少,统计转动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从2012年的31月提高到2017年的43个月,轴承寿命、机械密封寿命提高了14%,千台冷换设备管束(含整台)更换量逐年减少至5台/千台,估算设备各专业合计减少备品备件消耗1千万元/年,库存占用资金下降1400万元。

4、维护保运单位绩效提高。预知维修带来维护保运单位的绩效提高。在维护设备资产增资30亿元,维护装置增加8套的背景下,机电仪日常维护保运人员没有增加,突发故障抢修月均加班人次由19人/月降低至11人/月,机泵设备故障检修率从15.3%降至4.6%。

5、设备关键绩效指标验证评价。集团已发布炼化企业设备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指标测算客观全球可比。国际知名所罗门咨询机构“全球燃料型炼厂绩效分析报告(2016-2017年度中国石化研究对象)”列示,武汉石化装置长周期运行水平处于亚太领先水平,装置可靠性指数,维修费用指数位列全球第一组群。企业吨油修理费指标除在大修年处于高位,其余年份吨油修理费控制在30元以下逐年递减,2017年为22.82元/吨,在集团内保持较好水平。

以上合计测算,本项目产生经济效益估值在一亿元以上。

(三)建成具有石化特色的设备完整性管理模式

企业创造性提出了以预知维修为导向的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三维实践架构,历时5年不懈努力,走出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保留特色”之路,成为集团首个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在企业全系统、全要素、全流程推进的成功范例,形成了一套具有炼油化工流程行业特色的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标准规范。这一项目从目标、人员、管理、技术、信息化的设备管理整个体系方向,逐一破解了行业设备管理难题。预知维修发明与广泛应用,使得各项设备关键绩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业管理+区域协同”两级矩阵设备组织架构改革,激发了组织的潜能活力。设备技术支持中心可靠性工程师队伍的组建和培养,做实了基层设备专业管理。设备管理业务全流程数字化处理,使最少的人管好用好最多的设备,从不可能变成现实。集团认定,项目首次构建了“中国石化特色的炼化企业设备完整性管理模式”,项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以项目成果为基础发布了《中国石化炼化企业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1.0版》推广应用